close

 
真的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怎樣才能讓教育回歸到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如果我們的教育體制,
能多為那些不是資優生的的學生為出發點,而不是到一心想到「分數高低」為依歸,我想我們
的童年應該會更快樂一些才是。快樂的童年何其重要,一年只有一次的童年時間,看到書中作
者全家旅居芬蘭六年,實在讓我羨慕不已,她的孩子能這樣全國上下一致的教育理念,上至總
統、官員、下至父母、孩子都有一樣的心。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是何其有「福氣」呀
!真的是一本值得看的好書,裡頭作者講述了芬蘭國家的教育制度,讓身處於台灣功利主義教
育下的我們,能再一次的省思,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作者提到的觀點,值得我們去效法。如
果你的孩子正值學習階段,你一定要看,因為,這不止對自已、對孩子,都會有很大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做父母的也一定要先為孩子做作業,好在未來的那一天,做一個稱職的父
母親。

以下這些片段,是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有不錯的地方,所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因為再資優的孩子,最後還是得面對生活與人生。若孩子以為只要一路保持資優,人生就會一
帆風順,一旦遇上比自已更資優的人時,那怎麼辦?孩子可以承受得起多少挫折呢?人都有弱
點,資優的孩子也不例則,他們更需要適當的教育來協助。所以孩子們不論資優與否,本來就
該以「正常」的方式,來走過各個養成階段。

芬蘭的教育的基本想法就是鼓勵大家盡力做好自已的部份,而他們關切的教育重點在於每個孩
子到底懂不懂老人教過的 內容,大家都學會、弄懂了,就能從這門課中培養足夠的知識能力,
再一點一滴地灌溉學習之後,所需的「競爭力」就 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所以,芬蘭教育關注的
,是一種讓學生理解到必須和自已競賽的養成方式。

蘭芬教改官員說到:不強調要孩子去競爭,而把關注焦點集中在教導孩子擁有足夠的能力,這
樣才能在人生適當與必要的 時候,與他人互相合作並自我保護。

教改的意義,就在為下一代子孫進行良善的啟蒙,也冀望他們能培養出與上一代看待事物的不
同切入點,進而引領出更美好的社會風氣。

其實,芬蘭就是認為學校教育應該多強調合作,讓學生多多透過合作來學習。因為我們已經深
深瞭解到,過度的競爭,以 及強調學習上的競爭,只會帶來不必要的內部資源秏損,卻不會為
國家社會帶來更多的對外競爭力。

以孩子為中心,才不會迷失教育的方向。教育,其實只有一個最簡單的考慮點,就是盡力幫助
每個孩子找到自已人生最適當的位置。

不要指名導姓 NO Names, please……
發考卷是學生和老師間的事,所以老師會將卷翻面、不喊出分數、一個一個學生發,或是直接
走到學生面前交給他。自已考幾分和別人都無關,老師無意當著全班的面來張揚。

感受的潛能如何被啟發,是每個人的自已選擇,而教學的目的的,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逐漸學會
體驗之靈深處的共鳴,不需要矯情、不學會做作,讓藝術細胞和文化養份,經由天馬行空、自由
自在、盡情發揮的開竅過程,成為孩子們終身受用的生活最佳良伴!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要讓孩子從小就「浪費時間」去理解和動手做些模型、設計呢?
基礎教育給予孩子的,應該是一種全面性學習概念的啟發,所以如果教授課程裡,能把視覺藝術
所涵蓋的層面廣為介紹,並與整體社會文藝術活動有所連結,當孩子長大後,就算不完全清楚建
築理論與美學的箇中道理,相信也能賞析、理解一二。只要懂得欣賞的族群擴大了,那整體社會
的美感就會自然而然提升!

工藝課,自已做外套
在芬蘭,不分男女,從小開始,就有機會接觸生活中的不同領域,這絕對是持續邁向男女平權的
最佳扎根之舉。雖然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或許仍多少有別,而多數女孩子在可自行選擇時,可能
會選擇手工織品,男生則可能偏向於木工、電工之類,但基礎教育在初始階段,就提供男女生相
同的學習機會,不僅可消除日後不必要的性別本位主義,孩子更能體會到手工製品的辛苦與付出
,日後若遇見從事手工藝的專業人員,之底那份同理心與尊重感,將更真誠而實在。

見識 Work Practice
芬蘭教育體制把這門課訂名為「教育與職業輔導」(Educational & Vocational Guidance),不只
是在課堂裡拿著教材讀讀三百六十行的介紹與資料,或是放放投影片,或是以紙筆測驗,外加填充
和選擇題就算了。芬蘭這個一向務實而對人生的國家,連在基礎教育裡都會去鼓勵孩子們去真實體
驗各行各業,而且八、九年級都各有一次機會(芬蘭的八年級,相當於我國的國二生)。這對孩子
們應該會是個可以開啟心智的特殊機會,也是協助學生體驗社會化的初始階段。想來這已經不完全
是狹隘的基於教育框架了,而是一種朝向「全人教育」、大膽卻又務實至極的好主意!

不說學才藝,是去找興趣
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就給予不同面向的啟發,這樣的「興趣」學習與啟蒙模式,從冰島、瑞典到芬蘭
等北歐國家都大同小異,也一代接一代的付諸實現。
讓孩子們學習人生的不同領域,到底要從「興趣」還是「才藝」的角度來看呢?真正的差別,或許就
在於為什麼要引導孩子們接觸學習「才藝」?如何做才不會給孩子過多的壓力?父母的態度與期許、
社會對「才藝」的看法、孩子是否打從心底喜歡學等,將會是影響孩子們學習這些課程的關鍵點。

讓孩子學到終身都能樂在其中的知識與「興趣」,一直是芬蘭在各種教育面向所堅持的精神。或許,
人生再多的學習都不為過,只要學習初哀與立意是正確的,那打鼓、游泳、跳水、滑雪、高爾夫球、
網球、足球、跳舞、划船、騎馬…樣樣都好。「才藝」興趣化,「興趣」生活化,是北歐各國對待這
些課程的態度,因為這關係著下一代能不能健康、平衡的學習與成長。

一直以來,芬蘭整體教育的理念與體制,都是不以「爭第一、贏在起跑點」為主體,而是將孩子們都
盡力引導、有教無類,並且真正把國家資源澆灌給學習落後,和成績相對跟不上的孩子,對他們不吝
於給予關懷、互助。當一顆小小的「惻隱之心、關懷之情」種子,長期潛移默化,慢慢在學生心中生
根、發芽後,那教育所期盼的「品格」就會是必然的成果。

芬蘭在品格教育上的最大啟發,是先進思維與尊重多元。他們一向將孩子視為具有獨立人格的
「個人」,而不只是個孩子。既然是個獨立的人,所以老師對孩子、同學與同學之間,都要學
會互相尊重;藉由宗教或倫理課、哲學與心理學等課程,去長期啟發、形塑獨立個人的「群體
關係」思維,這樣整個社會才會有良性的循環。
我想孩子們都很聰明,父母怎麼做、老師怎麼教、社會怎麼評斷,都是她們耳濡目染的環境。
畢竟社會環境不斷變遷,身為父母的我們,也必須與孩子們一起成長,才能共同激創出不同的
火花來。透過孩子,我們會思索;透過我們,孩子們會深思。父母提供孩子一個借鏡,學校提
供孩子一扇窗,人生的「品格」就在窗裡窗外之間,自然而然地養成了永久的價值觀。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個奇蹟,為人父母的最能體會。尤其在生命最青澀的少年十五二十時,
心裡總有不被人瞭解、疼惜的不滿,以及無法在同儕團體中安身自在的不安。一個孩子最後平
安成人,好像多多少少都是路跌跌撞撞的走過來的。
如果父母與師長不去瞭解孩子平時所接觸的人、從網路上接收到什麼訊息,甚至是孩子參與的
活動內容是否扭曲、腐蝕其還未成熟的心智,那孩子孤寂心靈所承受的鼓動和汗染,遲早會發
生迸裂的不幸。尤其在訊息傳遞大多已網路化、全球化的現代,即使「宅」的徹底,都還能和
國界以外的類似團體成員互通聲息。

如何向孩子們述說現實世界裡的黑暗與悲傷呢?我們應學會用誠實與和平面對,試著回答孩子
的所有問題,做為面對真實人生的起點。

「我寧願讓少數資質優異的學生學習慢一點,來換取更廣大的教育公平。」「再差的學校體制
,真正優異的孩子還是會有出頭天的機會。」換句話說,教育體制該照顧的,應該是資質平凡
的一般人。這樣的思維,其實在北歐一直普遍存在著,而芬蘭許多教育決策者也都奉行不渝;
因為他們深知,如果廣大的公民被遺落在後,如果「教育必須公平這個想法」無法被體制所貫
徹,那菁英終究只能關起門來自我感覺良好。
資優,不是犧牲基本公平的藉口;而菁英,也不應建築在廣大社會的匱乏上。北歐社會做得到
,是因為他們很早就醒悟,社會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都一起「好」,長治久安、永續經營的基
礎才能立得穩。



書名: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作者:陳之華

出版社:天下遠見


ps:看完這本書,真的好想為了孩子的教育搬到芬蘭去呀!芬蘭只是一個小小的國家,
         卻在辦教育這件事情上,就連泱泱大國也都比不上他們的重視基礎的人本教育。
         我也知道我們的教改不是三兩天就可以改得來的,但身為孩子父母的我們,應該從
         自身的觀念做起,多給孩子鼓勵、不給逼迫式的壓力、陪他們一起學習與成長。

謝謝同事錦蕙友情讚助借我看了本獲益良多的書,再有好書要大家一起分享唷! ^_^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house1107 的頭像
    inhouse1107

    我們一家在蘇州

    inhouse11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